从试管到市场,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如何才能快速转变为工业产品?5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智造新城高新园区内的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实验实训基地(以下简称“中试基地”),车间内定制化的中试装置传来低沉的轰鸣声……万锂达(衢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最新技术成果正在进行中试试验。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到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一站式中试服务,中试基地正在加快“转”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应用场”。
“换句话说,这里就是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浙大衢州“两院”特聘研究员、院长助理蒋明哲这样形容道。作为浙大衢州“两院”的“创新试验田”,中试基地采用“政府投建+研究院运营”的建设运行模式,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特种纸、生命健康等衢州主导产业,紧扣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移、高水平转化”等方面的堵点难点,打通“小试-中试-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基地总规划面积220余亩,分两期建设,建有甲类中试车间、甲类仓库、危废仓库、分析检测实验室以及公用工程、三废处理等完备的配套设施,可为中试项目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
万锂达(衢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多个项目入驻中试基地。“我们公司的锂电池电解液和添加剂项目在这里进行中试验证,其中,去年开展的六氟磷酸锂浓缩液中试项目已于今年年初完成工艺技术验证,本月通过省应急厅组织的国内首套工艺论证,与同类工艺比较,投产后预计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该公司项目负责人吴因相介绍,中试环节对于化工新材料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如果要自建中试车间,往往难以承担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在这里无需建设中试基础设施,不仅减少了投资费用,缩短了中试时间,还能就近享受基地专家团队的技术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通过中试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以此发现并解决规模化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工艺、设备、安环、成本等方面的问题,项目产业化成功率也会大幅提高。”蒋明哲介绍,截至目前,中试基地已承接中试项目37项,完成中试验证项目近20项,其中多个项目已进入产业化筹备阶段。
中试基地自2021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有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除了开展中试研究,中试基地还为化工企业、高校学生提供培训、实习服务逾4000人次,为近百家企业提供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粉尘燃爆、分析检测等服务逾5000次。
下一步,中试基地还将全力推进二期建设,着力打造专业高效、开放共享的中试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向“新”者说
浙大衢州“两院”副院长、中试基地主任王晓钟: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创新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浙大衢州“两院”中试基地是国内首批探索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的中试基地,下一步将依据国家提出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探索健全中试服务体系,为中试基地健康发展献智献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万锂达(衢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吴因相:
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需要通过中试来验证技术成果的安全性、放大性和经济性,可供选择的中试平台给予了技术熟化和落地产业化更多可能。